首页栏目

    媒体观察 | 博士马超:扎根企业,让科研成果更快“呱呱落地”


    ——宁夏日报客户端

    发布日期:2024-09-21 点击数:

    【yl8cc永利官网讯 宁夏日报客户端】根据发展需要聘请一位博士扎根企业有多难?

    这几个月,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项目部主任林福平深有体会:区内高校该专业都没有设博士点;区外即使合作多年的高校,却连连摆手:博士还是要推荐到大城市的科研一线去。

    “有了这个招聘经历,我们感谢自治区科协的博士创新站,大胆改革、捋顺体制机制,才让马超博士扎根企业,实现了企业博士的‘零的突破’。”林福平亲昵地拍了拍一旁博士马超的肩膀,对着记者感慨。

    马超与林福平正在讨论工作

    马超与林福平正在讨论工作

    身着蓝色工作服的马超,是永利集团教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2021年初,为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yl8cc永利官网与自治区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隆基宁光“双向奔赴”,马超成为连接校企的“立交桥”“直通车”。别看是博士,马超仍然从企业科研基层一线干起,很快就彰显了“知识的力量”:帮助企业解决了光伏智能接线盒在阴影遮蔽条件下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问题和智能水表深井信号差、不稳定等问题。

    一年过去,尽管双方合作愉快,但是心底都不踏实:没有更强机制保障下,这样的校企合作能持续多久?

    2022年,自治区科协推出一系列改革政策,着手建设博士创新站。“由自治区科协支持建设的博士创新站,能够更大程度确保了我们和企业的合作。”马超积极参与:“扎根企业,能够让自己的科研成果更快‘呱呱落地’,那种满足感溢于言表。”

    在宁夏物理学会推荐下,马超与刘兴杰、曹志杰、马占红、贾兴宁4位跨多个学科的博士组成科技服务团,联合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科创中国”博士创新站,努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更顺畅、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相望能相见”。

    从“家门口”的学校到“家门口”的企业,跨越校企相距的8公里,马超一边完成教学任务,一边在企业搞研究、报项目、做培训。为延长产业链,隆基宁光围绕自治区“六新”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开展分布式光伏并网及其相关产品的研发。直面企业技术痛点,马超带领团队组建“分布式能源数字化计量与多能互补高效利用”创新联合体,揭榜攻关“分布式光伏与空气源热泵联合供暖系统安全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动企业项目“上新”。

    一次,马超与刘兴杰博士应邀深入贵州新能源基地调研,并为其提供了复杂新能源并网电能计量解决方案。这次经历让马超更真切地感受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获得感。“这不仅仅是销售产品,还能输出技术方案服务客户。”马超介绍,一流企业做标准,他帮助企业起草“低压分布式光伏感知监测终端技术规范”技术标准。下个月,将带着最新研发的同步采样装置再次前往贵州,“解决方案的背后就是在推标准,期望我们的产品能够真正将标准制定下来”。

    在研发生产一线,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演进和跨学科的技术难题,随时学习更新必不可少。借助博士创新站经费,马超还购置了整墙专业技术书籍放在办公室,从“书架”到“货架”去解决多学科贯通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生效:“博士创新站让我真正扎在企业、嵌入产业,将学术理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使学科专业与企业发展并肩前行,产学研和员工就业实习融为一体,形成了正向循环。”

    “博士进企业,不是走过场、装样子,而是扎扎实实从一线做起,全过程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管理。”林福平说。“多问问”“再尝试一次”“得吸引更多博士来企业”……博士创新站的设立,也让企业升腾起更加热烈的创新氛围,更多工程师开始主动思考和创新。

    借助博士创新站,马超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博士创新站是由自治区科协联合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认定,以我区企事业单位为建设主体,以博士英才为依托,以全区学会、高校科协、自治区实验室为桥梁,通过博士和企业建站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技术人才培育等工作,有效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才流动通道,服务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解决企业缺技术、缺人才难题,助力企业创新发展。”自治区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

    9月20日,记者走进隆基宁光,看到企业的数据服务云平台上,实时显示着客户终端运行分析、设备安装率、缴费情况等跳动的数据;在8000多平方米的数字化工厂车间,千台自动化设备在生产线上有序运转,电表、水表、热量表等仪表闪耀着“智造”之光……马超依旧忙碌在一线:“我将带领团队在清洁采暖光储一体直驱技术、多歧管微通道集热技术以及面向电氢耦合场景的绿色并网、消纳安全管控和电能质量技术方向开展研究,助力企业实现创新突破。”

    (宁夏日报记者 周一青 陈瑶 马赛尔 文/图/视频)

    原文链接:博士创新站 | 博士马超:扎根企业,让科研成果更快“呱呱落地”